|
“大喇叭”书记朱文武:“药匣子”鼓起贫困群众的“钱袋子” “台风期间少出门,特别勿往沟谷去,避开电线电压器,时刻保持住警惕……”9月8日傍晚,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海丰镇恭头一村驻村第一书记“朱大喇叭”又开始广播了,他用大喇叭向村民宣传预防台风知识。 “朱大喇叭”本名朱文武,在绥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科工作,2018年3月,被派驻到望奎县海丰镇恭头一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他的推动下,村里建成恭头一村中药材科研和种苗繁育基地,村民种植中草药的收入是以前种植其它作物的数倍,全村80余户贫困户从中受益。2019年底,恭头一村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2018年3月,朱文武被派驻到恭头一村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伊始,朱文武用一整天时间把全村所有贫困户档案逐一拍照存在电脑和手机上,有空就看看。一周多时间,就把全村81户贫困户和194名贫困人口的档案内容记在心里,他还遍访了全村879户村民,很快就摸清了村情、户情,认定开发适合当地的富民产业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 2018年4月3日晚饭后,朱文武开始了村里第一次“产业发动”。他召集村民开会,发动村民调整种植业结构,种植鲜食玉米。可开会时间到了,只来了26名村民,而且大家思想上还很保守,多数不愿冒风险。经过3个小时口干舌燥地“演说”,只有7户村民愿意调整84亩种植面积。朱文武带领驻村工作队为大伙买种子、购化肥,一步步指导下来,结果到秋,每晌地纯收入1.1万元,让村民大呼后悔没听工作队的,一下子来了种植热情,纷纷打电话要跟着工作队的意见走。 结合全村贫困户劳动能力弱和多无大田种植的实际,提高菜园收益是确保脱贫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中药材无疑是农作物中收益较高的品种。“我们认真地进行了研究,一方面是恭头一村的半沙化土地比较多,适宜种植药材。另一方面我作为第一书记入驻的时候,我的身份就是绥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科科长,跟药材种植商、经营商和种植户有很多接触。” 朱文武说,确定了种植中药材龙胆草的产业扶贫思路后,在县里的一次会议上,他详细说出了这一产业规划。“县委书记表扬了我64秒,”朱文武回忆说,县里认为产业谋划精准,切实可行,2018年6月,县里就批准了项目建议书,并拿出200万元扶贫项目资金,朱文武又自己贷款15万元,加上单位职工捐款8万元,帮助村里租用建设用地。随后又着手解决基地建设用电、用水、用人等诸多难题,无偿支付3万多元的基地配套设备资金,终于建成了“恭头一村中药材科研和种苗繁育基地”。 经过苦口婆心的劝说,朱文武在7个自然屯培训了21名贫困户做种植示范户。让大家利用龙胆草一年育苗期的空闲园子地,先种中药材防风,感受中药材从种到收的全过程,积累经验。2019年春,朱文武开始组织贫困户试验性种植龙胆草,为使贫困户真正从中受益,龙胆草种植基地采取大棚集中繁育幼苗,之后分散移栽到村民自家庭院,待幼苗长成后再由村上保底价收购的办法,既方便了贫困户务工,又增加了收入。朱文武每天挨家上门观察指导,组织种植户做好田间管理。经他组织观察,当年大部分龙胆草栽种获得成功。恭头一村的王凤娟家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自开始在自家庭院种植中草药,目前已获得可观收益。“种苞米这些年效益不好,也就是能解决温饱。驻村工作队帮我们引进中药材种植项目,当年秋天就见效了。种了六分多地,就卖了2600块钱,和种苞米、黄豆比起来经济效益翻了好几倍。”王凤娟说,今年她又扩种了几亩,按照市场价格会有两万多元的利润。目前,村里成立了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头一村”药材产品注册商标也已正式申报待批。扶贫工作队制定的 “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项目、人有一技之长”目标,正通过特色药材产业变成现实。 在做好产业扶贫的同时,朱文武也运用自己口才伶俐的专长,用大喇叭搞政策宣传和思想发动,每天播出《春之声》励志广播,每天向《全村产业微信群》发一条励志格言和技术信息,并结合本村实际讲解,激发村民创业热情。出自他口的“只有做不成事的人,没有做不成的事”,已成为村民耳熟能详的经典“硬核”格言。(石岩松 白林鹤) 来源:黑龙江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