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大喇叭新闻 >> 大喇叭成了村民“精神加油站”
详细内容

大喇叭成了村民“精神加油站”

每一处大喇叭可以辐射方圆400米以上,两个大喇叭就可以覆盖全村。现在,村民在田间地头就能够听到大喇叭传递党音,成立名副其实的“乡村最强音”。


     “这些文件都是刚收的。”早上刚上班,昌图镇银河堡村党支部副书记夏百亮打开手机里的“昌图镇政法工作群”,便收到《镇扫黑办“制度建设年”方案》《昌图镇扫黑办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则》等9份文件。来到村委会的办公室,夏百亮将手机里的文件一一打出,挑出近期的理论宣传要点,他坐在会议室的话筒前,“关于开展涉农领域扫黑除恶工作实施方案,各村相关成员单位,为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镇扫黑办认真落实全镇、省、市、县……”此时,银河堡村内的两个大喇叭响起了夏百亮的声音,村民听到大喇叭响起,纷纷放下了手里的活计,专心听起大喇叭广播的信息。

       夏百亮说,乡村大喇叭广播设备很多年就已经设立,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喇叭广播渐渐为人们所忽视。2018年环境整治期间,银河堡村开展入户调查。由于银河堡村位于城乡结合部,有不少村民已经回迁,剩余的村民中大多数是留守人员,不是上了岁数的老人,就是一些在校学生。尤其是部分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导致很多讯息不能及时收到。为了尽可能让村民及时了解村里的政策信息,大喇叭广播设备发挥出它的优势。“尤其是疫情期间,大喇叭每天持续播放8小时”,夏百亮说,村里的广播全天滚动播报,村民听得多了,效果自然就有了。

 如今,通过不断完善,银河堡村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规章制度。播放内容涵盖了“三农”工作、民生工作、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扶贫工作及惠民政策等内容。夏百亮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村民对广播内容要求越来越高,乡村大喇叭也一定要与时俱进,既要跟着村民的喜好走,还要注重时效性、贴近性,更要讲究通俗性,将有关文件政策“翻译”成村民听得懂的“地方话”。现在的乡村大喇叭已经成了连接村级党组织、村委会与村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记者 ▏郑晓丹


技术支持: 臻一甄采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