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时政信息 >> 城乡融合,如何解开四道改革难题?
详细内容

城乡融合,如何解开四道改革难题?

三农新基建,推进农产品智慧供应链建设。谭家湾云上试验农场内各农业场景中的关键要素数据已“上云”,实现种植、追溯等全流程自动化。农民还能实时与全国各地的农业专家交流互动,为全国“上云”的各涉农主体提供跨区域综合赋能服务。桐乡在推行“一证一码”追溯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产品线上销售,加快布局农产品智慧供应链。


3

探索“共富”实现路径


  构建“城乡共享社会”,不是为了做大“总盘子”而先牺牲某一方利益,然后再进行利益补偿,而是重新定义和挖掘不同层级的资源优势,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实现城乡双向赋能。这为建立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提供了新模型,推动城市化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在县域这一空间节点上的有机统一。


  将“城乡共享社会”作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核心内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创新。“城乡共享社会”是在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并行出现后的社会发展新形态。建议进一步围绕“城乡共享社会”的发展规律、构建原则、实现路径、发展目标、评价标准等展开深入研究,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理论支撑。


  将“城乡共享社会”作为城市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模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创新。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在政策和空间上将城乡界面打通,提供了政策创新通道。建议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框架下,优先在发展基础较好、改革意愿和创新动力较强的地区,以建设“城乡共享社会”为导向,给予地方改革授权,推动政策集成创新。


  将“城乡共享社会”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业态优化布局的内在逻辑。一是在空间规划和空间布局上,统筹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形成扁平化、网络化布局。建议在省级、市级土地指标分配上,合理向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倾斜,单列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用地计划,针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项目给予优先保障。二是在乡村合理布局一些面向县域乃至城市圈的特色医疗和教育、文化项目,促进产业、资金和人才下乡,推进都市圈、城市群内部资源要素的分布式安排。三是加快推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物流体系,补上乡村物流短板。在新一轮乡村建设行动中,进一步加大农村智慧物流与供应链体系建设的投入,促进农村供应链与新兴产业链加快融合。(执笔:吴亮 高远至 杜衡 任峰 刘浩)


  之四:来自一线的微改革


1

浙江湖州:城乡医疗“融”起来


  一张统一的医疗数据网,让湖州市原本不平衡的城乡医疗资源走向融合,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互联互通:信息“通”起来了


  湖州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胡小军说,目前,湖州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市域全覆盖。


  湖州还制订了浙江省地市首个数字化医共体总体设计方案,统筹推进医共体信息化运行。以集团为单位,统一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在全市统一建设医疗资源池,汇集医共体各单位住院、专家资源和检查资源,并与省级平台对接,建立涵盖全市各个医共体的省、市、县、乡四级医疗资源双向共享通道。


  “任何一位社区医生在接诊病人时,都能实时查阅到病人在全市各级医院就诊或住院时产生的诊疗信息。”湖州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饶如锋说,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汇集了湖州市民自2012年以来在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就诊产生的诊疗数据和健康档案,数据纵向流动能实时通达基层医疗机构。


  统一管理:服务“全”起来了


  湖州市居民对于“医后付”服务已习以为常。“看病做检查、配药,不需要跑来跑去付钱了,少排3次队,全部看完回家,在‘健康湖州’App上面一次性付费就行。”吴兴区织里镇晓河村的徐大姐说。


  “健康湖州”上线以来,累计服务360.7万人次,减少患者付费排队次数1082万人次。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渗透到百姓就医的每个环节,有了更多贴心的便民服务。


  疫情期间,依托城市数字大脑和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湖州建立了全方位的联防智控体系,实时归集全市所有的医疗机构门诊急诊数据和所有药店的配药数据,并通过城市数字大脑发送给基层进行摸排管控。


  资源下沉:基层“强”起来了


  从2019年7月开始,依托长兴县中医院放射科资源和互联网平台,长兴县中医院医共体集团组建医学影像会诊、预约诊疗共享中心,所有分院影像分中心只需负责拍片,由中心负责统一给出诊断报告。


  在医共体集团夹浦分院医技科工作人员陈宝珍看来,影像中心建成后,既方便了自己“拜师学艺”,又能让病人少跑腿,享受乡镇看病县里诊断的“增值服务”。


  疫情期间,吴兴区埭溪镇茅坞村居家隔离人员通过“云视讯”网络平台与湖州市第一医院医疗保健集团专家视频对话。“我们在全市率先使用了云技术,提高了隔离人员管理效率,这完全得益于上级医疗资源的下沉。”吴兴区埭溪镇中心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陈亚萍说。(半月谈记者 黄筱 屈凌燕)


2

河南鄢陵:沉睡农地“醒”过来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一项改革任务。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让沉睡的农地资源“醒”过来,形成多方共赢局面。


  盘活农村沉睡资源


  当前,一方面是小微企业找不到生产用地,一方面有大量闲置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如何盘活这些土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价同权入市是问题的关键。


  根据国家、省、市安排的改革任务,鄢陵县决定先试先行。该县先对所有镇和行政村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普查,摸清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底数和规划情况。2020年6月28日,鄢陵县首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破冰入市,马栏镇李孟社区的两宗土地共34.136亩成功出让,交易额689万元。


  鄢陵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在合理布局入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同时,将探索位置偏远、闲置废弃、零星分布的存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整治出的指标在市域范围内流转使用。


  划定底线,严格程序


  鄢陵县首先划定改革底线,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职能,设定在围绕乡村振兴规划,发展旅游、商业、工业等上,严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擅自改变规划条件,禁止农用地以建设用地名义出让、租赁。


  为做好入市过程和环节控制,鄢陵县研究制定了多个政策文件和相关制度,在入市主体和入市地块的合法确认、入市方式及程序、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入市抵押贷款、纠纷解决办法等方面,都明确了具体操作步骤,确保了土地入市交易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根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本和收益对比,鄢陵县实行差别化收益分配机制。在入市过程中,鄢陵县注重保护农民利益。村集体所有的经营性建设用地,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村民表决决定,逐级向上申请。入市项目获批后,村民就地价评估、入市方案、收益分配等再次执行“四议两公开”,由村民自主决策、决议入市。


  实现多方共赢,助力乡村振兴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主要解决了村集体没收入、小微企业用地难等难题,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马栏镇李孟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会民说,计划将出让土地所获收益分成几部分使用,一部分用于修路等公益事业,一部分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计划投资建设物流仓库。


  “再也不用到处租房生产了,终于有了自家的厂房用地。”获得这一地块使用权的企业主贾玲说,公司拿着土地证到银行抵押,银行当天就批了300万元的贷款。贾玲说,她的企业能带动马栏镇李孟社区周边30多名村民就业。(半月谈记者 刘怀丕)


3

广东英德:涉农资金“活”起来


  把财政资金用在急需的地方


  广东省英德市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多,曾长期靠转移支付“吃财政饭”,涉农投入支出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大。近年,英德市利用广东省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的机会,通过统筹使用涉农资金用活了钱、办成了事,推动了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乡村振兴。


  英德市市长肖勇科介绍,2019年至2020年,英德市统筹整合各级财政涉农资金13.26亿元,集中用于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四好农村公路”建设、扶贫开发等方面。


  投入资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英德市纳入规划整治的自然村已全部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改革实施以来,把财政资金用在急需的地方,用在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用在老百姓最需要、最盼望、收益最大的项目上,真正提高了财政资源配置效率。”肖勇科说。


  三个转变


  钱该怎么用活用好?英德市副市长罗伟权介绍,主要从几个方面抓转变。


  一是转变理念。改变以往“先安排钱、再研究事”“钱等项目”的模式,改而“先谋划事、再安排钱”,将项目库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未进入项目库的项目,原则上不得列入预算安排。成立市涉农项目入库评审小组,由涉农成员单位派出人员对申请入库项目进行联合审查,提高入库项目的质量。


  二是转变思路、简化流程抓效率。深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对现有工作流程、资金分配机制和项目建设流程进行优化重构,对涉农建设项目各环节流程进行优化、简化、再造。取消报账制,按要求对涉农奖补资金程序进行简化,对美丽乡村资金拨付手续进行简化。


  三是转变管理办法强绩效。将绩效目标全面纳入项目库管理,各涉农单位按照“谁申请预算、谁申报目标”的原则,合理确定绩效目标,确保绩效目标能如期完成并对绩效目标负责。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把评价结果作为单位绩效考核以及以后年度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钱用得好、用得有效果的,下一年度在资金分配中予以倾斜。


  加大改革力度,破除改革阻力


  采访中,一些基层干部反映,改革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阻力。有的部门站在部门利益角度考虑问题,难以形成最大合力;有的部门对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政策理解不透,对具体要求把握不准,存在畏难情绪;有的部门仍按照老一套开展立项、招投标、财审、报账等,既不利于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工作顺利开展,又额外增加成本和费用。


  当地干部建议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特别是加大县(市)级一般转移支付比重,提高县(市)级涉农资金的补助额度,赋予县级更大的整合自主权和空间。深入推进涉农领域“放管服”改革,赋予各地必要的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的自主权,充分激发基层活力。


  上级部门需进一步加强协调联动,特别要避免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后,上级部门仍是多头考核,要精简监督检查频次,尽量开展多部门联合的综合性监督检查。


  进一步加大整合范围。如英德市在前期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工作中,只要100%农户同意,即可由市财政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直接划拨到村集体。但根据新要求,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必须直接划拨到农户,此类资金能否整合、如何整合,还需要再探索。(吴涛)


技术支持: 臻一甄采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