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农村大喇叭 >>最新推荐 >> 乡土散文:村头的大喇叭 永不过时
详细内容

乡土散文:村头的大喇叭 永不过时

 1000.jpg

1991年的一期《综艺大观》电视综艺节目,倪萍用一口胶东方言,播了一场村头大喇叭形式的天气预报。结果《综艺大观》火了,村头大喇叭也跟着火了。

在我的老家昌黎县晒甲坨,自从村子里拉起了电线通上电,家家户户还没安电灯之前,村头就率先有了大喇叭。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喇叭”作为农村最主要的通讯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上级的指示精神,村子里的大事小情,下发通知、安排生产,都得用大喇叭广而告之。

那时候的农业生产劳动,村与村之间,队与队之间,都要搞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比一比,赛一赛,好不好,赖不赖,没必要在背后嘀嘀咕咕,通过大喇叭讲评,立见分晓,同时也家喻户晓。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到秋后锄白薯,全村老少齐出动,畜力车往家拉,人力车往回拽,在当街堆成一溜白薯小山,比如今的农产品展销会还壮观。这是一季的收成,这是收获的喜悦,这是全村社员眼巴巴盼来的好年景!为了方便打夜战,村里的电工扯起临时电线,挂上几盏明晃晃的电灯泡,大喇叭播送的样板戏选段唱腔明亮,选播的革命歌曲节奏铿锵。为打夜战的社员照明、加油鼓劲。选入窖薯的男社员,以及切薯片的女社员,在三个生产小队之间展开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由大队会计检查劳动进度,检查结果随时通过大喇叭予以公布。形容当年的劳动场面热火朝天,人们干得汗流浃背,斯言不谬。

我也当过四村大喇叭广播的新闻人物。那次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偷生产队的水萝卜,被护秋的社员抓个现行,不由分说被扭送到大队。那时的农村孩子,肚里没油水,馋哪!只从朝鲜电影《摘苹果的时候》看见过苹果,只想吃个水萝卜充当朝鲜红苹果解解馋。这样简单的愿望也化为泡影,馋嘴猫没当成,连晚饭也没吃,忍着满肚子咕咕叫的委屈,在全村社员的监督下,一字一板地背诵:“办个学习班,是个好办法”……

如今,每次回乡下,依旧能听到那熟悉的村头大喇叭的广播声。与过去的不同之处在于,村子里的大喇叭现在广播内容比过去丰富多了。不仅让村民们了解了国家大事和党的方针政策,开阔了视野,更学习了生产技术,掌握了市场动态,寻找到了致富门路,体会到了农村改革带来的获得感,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也通过大喇叭宣传一些建设新农村,保护环境,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内容。在农村,大喇叭的作用是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因为它更符合农村的生活和劳动作息习惯,是一种更有效的传播手段。对村民来说村里有什么事,用大喇叭通知是最省时省力、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方式,广播覆盖面大、传播速度快、收听也非常方便。

在抗击新冠战疫中,乡村的大喇叭广播成为一股清流,成为了融媒体环境下,解决信息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简单直接,通俗易懂,既有宣传力又有执行力。在提高突发事件响应和处置能力、加强基层宣传工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承担着重要职责。

最硬核的村支书,最霸气的指令,最亲切的乡音,体现了基层工作人员对于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对乡里乡亲的了解,汇聚起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正能量。

前不久收拾下房,竟然拾掇出一块环形磁铁。我的眼前为之一亮,这块既陌生又熟悉的磁铁,不正是当年从废弃大喇叭上拆下来,用于打捞落井水桶的磁铁吗!做为昌黎晒甲坨老家一个心心念念的老物件,我已经收藏了40年。当年曾经用它打捞挑水时不慎落井的水桶,如今我用它打捞记忆深井里潜藏的往事。村子里的大喇叭,一道难抹的乡音,一段难忘的回忆,铭刻于心。村头的大喇叭,永不过时。(文:杨晓光)


技术支持: 臻一甄采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