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僜人村响起宣讲大喇叭——西藏军区驻察隅某边防团官兵为少数民族群众解读六中全会精神不久前的一个早上,西藏军区驻察隅某边防团指导员赵凡端着脸盆从盥洗室走回房间,就看见桌上的手机在震动,屏幕上显示着三个字:白玉明。“喂?”“指导员!你可算接电话了!我们想请你们来村里做个全会精神的宣讲……” 白玉明是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京都村的村委会主任。“我们县和边防团一直有共建关系,村里和连队结了帮扶对子,他们经常来村子里开展慰问、帮扶、教育工作。” 京都村是藏东南的一个僜人聚居村,在解放前一直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生活。“我对全会公报里讲民生福祉的部分感触特别深!在党和政府带领下,我们僜人现在家家户户安居乐业,日子越过越好。”白玉明笑着说。 “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1月30日下午三点,赵凡的声音准时从京都村党群活动中心的大喇叭里传出来。“除了现场的几十位群众,全村人都可以通过广播听到赵指导员的讲课。”白玉明说。 “父亲曾跟我讲,在西藏民主改革之前,我们僜人的日子过得很苦。”发言讨论阶段,村民周立青动情地说,“好在后来共产党来啦,解放军来啦,给我们的日子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家习惯了有困难找党、找解放军。”村民们七嘴八舌讨论官兵慰问孤寡老人、捐助失学儿童、为村里打井修路、帮村民修葺房屋,还回忆起前两年官兵连夜救助误食毒蘑菇的村民的事。“为了感谢‘金珠玛米’的救命之恩,我们几个村的村民一起穿上盛装、端着酥油茶去营区献哈达。”村民扎西说,随后官兵和村民们一起跳起锅庄舞,雪山下大家其乐融融的场景,让他至今难忘。 “旁边住着‘金珠玛米’,我们的心里踏实。”已过耳顺之年的独居老人次仁卓玛拉着上士黄庭威的手,慈祥的眼中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之前跟老班长来慰问过老人,送了米面粮油,没想到这次她还能认出我来。” 黄庭威揉了揉红着的眼睛,咧嘴一笑说,“她让我想起家乡的奶奶,很久没见到奶奶了,我很想念她。”次仁卓玛听罢,心疼地拍了拍黄庭威的胳膊。 “在日常学习教育中,团党委经常要求我们保持同驻地群众的鱼水深情、血肉联系,在生活、生产上尽量帮助当地群众。”赵凡说,“我们早已把察隅当成了故乡,乡亲们就是我们的亲人。” 国泰,才能民安。察隅的百姓们深知这个道理,积极协助守边固边的工作。“良好的军民关系让我们在边防执勤任务中感到特别温暖。”该团政治处主任何曙说,“钢铁边防线是由部队官兵和驻地群众共同筑牢的。” 该团官兵帮助驻地村民采收庄稼。叶善洪 摄 该团官兵帮助驻地村民理发。李佳豪 摄 该团官兵为驻地村民组织义诊。李佳豪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