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大喇叭新闻 >> 兴国:用好乡村大喇叭 文明“声”入百姓家
详细内容

兴国:用好乡村大喇叭 文明“声”入百姓家

兴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广播(大喇叭)于2021年元月1日正式开播,是全赣州市首个建成的符合国家广电总局最新技术标准的县、乡镇、村三级联播联控的应急广播系统,也是全省首个达到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二级标准的县级应急广播系统。兴国县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广播(大喇叭)的“喉舌”作用,纵深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让好声音好风尚“声”入人心。

(一)架起一座桥,“城区+农村”推进全民联动

△古龙岗镇万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播

为实现县、乡镇(区)、行政村“全覆盖、村村响、人人喜爱”的目标,一是下足“硬”功夫,打造城乡一体网点阵地。截至目前,兴国县已建成县级应急广播播控平台1个,乡镇级应急广播分控平台25个,行政村应急广播分控平台304个,社区分控平台14个,安装接收终端1815个(其中多模接收终端910个,原百县万村调频接收终端905个),总投资约800万元。二是提升“软”实力,优化节目播出时段。经过反复试验和调研,最终确定以早、中、晚时段播出节目,避开群众休息时间,同时开放村级分控平台权限,自由控制广播音量,做到不扰民。具体时间为:早间7:00到8:00,午间12:00到12:50,晚间18:00到19:00(秋冬季18:00到18:40),周末10:00到10:30播报《党史学习教育微课堂》栏目。

(二)推开一扇窗,“理论+山歌”优化播出内容


△兴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广播指挥中心


兴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广播(大喇叭)围绕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利用《学习强国》、央媒等媒体资源,大篇幅、长时段开办了《每日一习话》、《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8个理论宣讲专栏。

针对农村群众爱听山歌这一特点,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广播(大喇叭)录制“兴国山歌理论宣讲”内容,制作成《红色印记》、《歌声里的中国——红歌天天唱》、《兴国红色山歌传唱》等节目,将高而深的理论,转化成浅而显的歌曲,为足不出户的农村群众推开了一扇学理论、观世界的窗。截止目前,播出党史学习教育类节目1200期,播出红色歌曲80首,红色兴国山歌10首。

(三)唱响一支曲,“汉语+方言”引领文明新风


△播音员正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广播指挥中心播报当日新闻


兴国县开拓思路,以“引领新风尚、传播新思想”为宗旨,开设贴近群众生活的自办节目。其中,《天气预报》、《县内新闻》、《我为群众办实事》及防诈骗专栏等群众热切关注的大、小事以普通话播出。节目素材来自我县各乡镇、单位部门的一线鲜活信息,地方特色鲜明,主题突出,播出时间为早间和晚间。

自办节目还根据县内热点事件,以贴切群众生活的角度,用方言播报系列公告、时事评论。在疫情防控期间,兴国县鼎龙乡转播全县疫苗接种的动态消息的同时,用风趣的语句,亲切的乡音,录制播报了村书记喊话——“疫情防控公告”(客家话版)。近期,全县群众热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会精神”综合报道共播出10期,引发群众热烈反响及一致好评。

通过常规新闻使用普通话,身边热点、民生大事使用客家方言播报的形式,不仅增加了受众群众覆盖面,也让更多理论政策、科普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截目目前,自办节目已播出636期。

(四)走出一条路,“公选+自选”发挥真正实效


△兴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广播系统


在日常播放中,兴国县精心设计,合理策划,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播放流程,形成了早间天气预报、时事热点,中午理论学习、党史教育,晚间本地新闻、红色歌曲的固定播放模式,该模式播出后,听广播逐渐成为周边居民的日常习惯。  

在日常播放时段以外,各乡镇能灵活控制广播内容,为做好日常工作起到助力作用。倡导疫苗接种期间,兴国县各乡镇将日常收集到的群众积极支持配合接种、志愿者出车出力接送行动不便群众等事迹素材通过广播播出。今年六月雨水增多,汛情不断,城岗镇组织辖区所有党建宣传员使用流动音箱、喇叭,形成灵活的“移动广播”,确保讯息快速、准确的播报到村中各处角落。截止目前,兴国县共制作播出森林防火专栏、汛期防护专栏约100期。

兴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广播(大喇叭)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发挥广播“急时应急、平时服务”的优势,走出了一条让全民知晓,全民满意的路子。


技术支持: 臻一甄采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