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南昌县:“大喇叭”奏响乡村振兴主旋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是《新闻和报纸摘要》时间……”每天清晨,南昌县黄马乡各行政村设立的应急广播准时响起,村民们的耳中又传来了熟悉的声音。 “多年后又听到‘大喇叭’的声音。听到广播,好像回到了童年。”这几年,南昌县多个乡镇实现行政村应急广播全覆盖,重新响起的“大喇叭”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移风易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奏响乡村振兴主旋律。 传递乡风文明“好声音” 李学华从小在塘南镇和丰村长大,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村里的泥巴路被村民们抱怨了许多年,于是他自掏腰包,自备材料,开启了和丰村至塘南镇的修路历程,自此以后,义务修路、扶贫帮困、助残助学等公益活动他从不缺席,一干就是26个春秋。 “听到村里‘大喇叭’里播放自己的事迹,我还真有点不好意思。以前很多人都说我是路痴,给村民免费修路划不来,现在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大家都把我当作榜样。”李学华告诉记者,20多年前,还在田间务农的他就天天听村头喇叭里播放的天气预报和农技知识。 和李学华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村民魏九妹,说起村头的“大喇叭”,她最有发言权。村里的“大喇叭”就安装在她家房顶上,她告诉记者,农村广播喇叭传递了乡风文明“好声音”。 为破除陈规陋习,营造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2015年开始,塘南镇就通过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南昌好人”“新乡贤”等评选活动,乡风民风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村广播里面播放这些模范的事迹,大家都会仔细听,想着向他学习,通过榜样的力量影响全村的人。”魏九妹说。 塘南镇广播站原负责人李寿印已经是镇广播站的“第四代传人”。他说,一直以来,该镇广播站都是以天气预报、政策宣传、法律知识为准。一天下午,村民着急地找到李寿印,希望他能帮忙在广播里面播放一则寻人启事,寻找他的母亲。通过广播的反复播放和全乡群众的共同努力,当天晚上6点半左右,老人安全到家。去年年底,塘南镇集镇上一名老党员说他想听党的二十大报告,镇广播站工作人员花了三个晚上的时间将报告全文录制,分为12个片段在全镇播发,受到基层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 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 “无论是在家做饭,还是下地干活,都能听到广播,学习生产两不误。”黄马乡徐家村书记徐玉良说。 随着应急广播“大喇叭”的建设,如今徐家村村头的“大喇叭”每天在固定时间播送广播节目,村民不用出门,就能知新闻、晓政策,打通了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自从我们村有了‘大喇叭’之后,就算是到田里干活也能清楚地听到广播的内容,干活似乎也更加有趣了。”徐家村村民章花如告诉记者,村里的“大喇叭”建好后,每天都会定时播放乡村振兴、卫生健康、防灾减灾、安全生产、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内容。 黄马乡有15个行政村、157个村小组。村民居住分散,平时传达信息、宣传政策,要靠干部一家一家地走访,不仅费时还不能及时传达给每一位村民。针对这一情况,南昌县派遣专业技术力量在黄马乡的176个播放点安装了“大喇叭”。 “‘大喇叭’不仅成为传播党和国家政策的重要窗口,还成为宣传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文化知识传播、移风易俗的重要工具,成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黄马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吴凯说,黄马乡将努力探索多种宣传模式,拓展宣传渠道,满足群众多样化、均等化、个性化、高质量的传播需求。 记者了解到,去年10月底,南昌县基本实现全县行政村应急广播终端全覆盖,今年10月底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5个应急广播终端的目标。 “前阵子医保要缴费,我一个老太婆哪里知道,多亏这个‘大喇叭’,让我及时知道,去找村干部帮忙,这个‘大喇叭’还挺有用的。”三江镇松林村村民袁毛德说。 三江镇充分发挥“村村通”大喇叭基层宣传阵地,有效整合资源,把“大喇叭”作为传播政策、乡村振兴、乡风文明、防溺水、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载体,成为当地老人家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现在村里老人家比较多,用手机通知事情很容易被老人家忘记,于是有些信息需要我们村干部上门通知,自从安装这个喇叭后,有事先在广播上进行通知,因为声音大,基本上都能通知到位。”松林村书记万丹说。 |